据《海峡都市报》消息,从8月起国内电视荧屏进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播出月的集中展映阶段,近日各地卫视多部抗战剧却中途撤档。据悉,这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严格把控抗日“雷剧”播出有关,“排雷”、“扫雷”是这期间的重点。 近些年,随着国内电视抗日题材走热,一些“雷剧”、雷人镜头却也引发舆论声讨。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等等,不仅拉低了国内电视剧整体水准,也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此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多次“排雷”,整顿荧屏。 在这政策背景下,观众最近应该很少能再看到抗日剧出现雷人镜头。不过,局部“排雷”易,扫除“雷区”难。不找出抗日“神剧”频现荧屏的根源,哪怕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也难以治本清源。电视上抗日剧常年不衰,固然与观众喜欢看有关,却也和题材选择、生产成本以及多年来的政策引导有关。 早有报道称,有群众演员在横店一年参演30多部抗战戏,演了200多次日本兵。去年底,横店影视城30多部在拍电视剧,一半是抗战剧。此前,这一比例曾经达60%以上。抗战剧题材那么受欢迎,就在于题材保险,成本低廉,单集成本“相当于五年前电视剧的成本水平”。 换言之,抗战剧的走红,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政策原因。前些年宫斗戏、涉案戏、穿越剧纷纷受到政策管控,制作者把眼光转移向更容易通过的抗战剧上。而为了照顾市场需求,制作者又在抗战元素中添加爱情、武打、搞笑等桥段,这就为抗日“神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低廉的制作成本,可能让影视作品滑向粗鄙化。政策的限制或指引,则可能鼓励制作者投其所好,同时在拍摄中投机取巧,迎合市场需求。不让拍宫斗戏,在抗战剧里加上“宫斗”戏份总可以吧?在这种思维驱使下,所谓抗战剧实际上已成为制作者拍摄各种电视题材的幌子。什么都要往里装,也就难免出现“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雷人情节。 所以,根除抗日“雷剧”的“雷区”,光靠加强播出前把控“扫雷”还不够,还要改进管理手段,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让制作者有更多的题材选择余地。抗日“神剧”频现,说明哪怕是好题材,落在庸俗制作者手中,也拍不出好电视剧来,更不用说借政策之手规范化题材了。 历史不容亵渎,抗日剧既不能神化历史,也不能丑化历史。创作者应杜绝低俗化,有关部门应避免简单化管理思维,这样才不会走进误区,也才可能避免“雷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