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零点前,肯定有不少年轻人守着或大或小的屏幕,“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眼睛盯着秒针走”,比过年熬夜还激动,直到将积攒已久的购物车清空才心满意足地睡去,像年三十晚上放完烟花的小朋友。

自从互联网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形成一种亚文化后,各种自发或自觉的新节日也逐渐在感兴趣的人群中传播开,如拼字而成的十月十日“萌日”、因常数而得名的“圆周率日”等,今天11月11日光棍节或者说单身节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一个。

从象形的角度看,在日历上堪称光棍节的日子总共有四个,不过前三个都不甚受人关注:1.1是元旦,一元复始的意义更重;1.11总在元旦和篮球比分直播:之间,单身者心里还多有新年的希望;11.1离11.11太近,意义被双十一吸收。几年前,前三个也有人以“小、中、大光棍节”的名义庆祝,经过民间逐年演化最终被11.11吸收,也在天寒地冻年关将至的悲凉时刻给了所谓“单身狗”们一个自我解嘲的机会。

单身的尴尬既是古已有之,形容它的词汇北京话里自然也不会缺乏。老北京管保持单身状态叫“耍单儿”,一个“耍”字,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单身者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今有人问到单身的朋友为什么不“落听”时,往往会得到“我还想再玩儿几年”的答案,想来这种心态古今皆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挺大岁数不成家,总让街里街坊的叔叔大爷婶子大娘觉得不正经,谁家小伙子要是二十郎当岁还单身,备不住背后就有人用略带轻视的口吻念叨“你瞧谁家内小谁还耍单儿呢”。当然,日子总要关上门各过各的,别人的看法不必过于介怀,不过“耍单儿”另有一层含义是“天冷时穿着单薄”,那些嘴上说着“再玩儿两年”的朋友,有谁在瑟瑟秋风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天也凉心也凉,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有共同点的人总会呼朋引伴,单身的朋友也不例外。早几年网上就有人组织了“光棍团”,美其名曰“圣光棍骑士团”,而这个组织的有趣之处在于其目的是为了早日“脱单”,顾名思义“摆脱单身”,至于“脱单”是不是从“耍单儿”来的,考虑到“单”字有单独的含义,笔者就不敢妄断了。

光棍节前夜,那些不甘于单身的朋友感到今年独自过节又成定局,不免把心一横,决定对自己好一点,对钱包狠一点,在网购平台和商家的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下,最终演变成一场“买买买”的大潮。近些年,双十一逐渐从“光棍节”变成了“购物节”,“耍单儿”变成了“刷单”。至于付款后会不会心生“再买就剁手”的悔意,剁了手以后拿什么收快递,那就明天再操心去吧。

无论是单身节还是剁手节,大小也算个节日,节日总归是要给人带来些若有若无的希望。笔者作为一个资深单身人士,也想在此寄语单身的同袍们:人贵适意,不论你是此刻孤独且永远孤独的独行者,还是想爱又怕伤害的暂时单身的人,单儿或不单儿,都要在人生的路上耍得愉快,毕竟这条路只能单向通行。

□靳海舟(娱评人)

【配置了晚会的双11俨然有超越春晚的气势,不过双11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民性节日,只有购物远远不够。】

若干年后,当人们虔诚地抚摸鼠标,为双11剁手大战做最后的准备时,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个节日的前身是为单身男女发明的?

光棍节诞生还没有多少年,但起源已经众说纷纭了。让我想起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里,遍布整个银河系的人类竟然全部忘了地球在哪里。念及此,我心中的文艺小人忍不住念叨:走得太远,果然会忘记出发的地方。

有一个关于光棍节的传说是:有个叫木光昆的男子,生日是11月11日,经历了一段凄惨的爱情,他的故事在校园里流传开来,他的生日也被定为“光棍节”。我认为上述传说极不可信,木光昆这个堪比赵日天、叶良辰的名字出卖了它。不过“光棍节”起源于大学校园当无可疑。

只有大学生才有大把经济成本为零的时间可供挥霍,而文化素来都是有闲者创造出来的。用11·11象形光棍是个绝妙的主意,第一个想到的人绝对是天才,而且多半是个男的。只有大学校园里的光棍才有闲情想起给自己发明一个节日,出了校园他们就要在家人的威逼下到处相亲了。不管怎样,双11的发明者没有像后来的商家一样注册商标,这是一个人的损失,却成就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把飞机卖到全世界的不是莱特兄弟,把电脑摆上每个桌面的不是艾兰·图灵,同样,把双11发展成全国性节日的,不是睡在上铺或下铺的那位兄弟。在此,我愿以四根油条和一颗鸡蛋祭奠那个伟大的灵魂,这两样食物据说是传统光棍节的标准供品。

佚名的大学生发明了光棍节,从此双11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亚文化风景。90年代之后的每一代大学生,都接受这一文化的洗礼。然后商家接过了双11的大旗,将方向做了彻底的改变,光棍节渐渐淡去,购物狂欢节迅速崛起。“买买买”的大众呼声已然压倒“要不要表白”的忐忑内心戏。换句话说,是消费冲动战胜了青春期的荷尔蒙冲动,是商业活动,在加速塑造我们的文明。

双11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罕见的一个成功的人造节日。可是原教旨主义者一定会惋惜它走上了不可原谅的修正主义道路。光棍节演变成“败家娘们剁手节”,事后看来不免觉得讽刺,多少光棍盼着有个人来败自己的家?

配置了晚会的双11俨然有超越春晚的气势,不过双11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民性节日,只有购物远远不够。在我们为它发掘新的内涵之时,不如先留心一下其“光棍节”的属性有没有丢失,给这个原本属于光棍们的节日增添些许人情温度。

□西坡(媒体人)

继国家发改委上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后,近日各地价格监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为“双11”期间的价格监管打预防针。如北京市发改委组织京东商城、国美在线等单位召开座谈会,提醒商家不要出现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模糊赠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双11”购物狂欢在即,各大电商网站在广告宣传上使出了浑身解数,网络零售企业和网店店主绞尽脑汁大搞促销,短信、微博、微信等各色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近年来,几乎每年“双11”期间,都有无良网售商家打着促销的幌子,频使歪招,遍布陷阱。有的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仅限今日”“今日特惠”“特价”“清仓价”“零利润”招徕顾客;有的先大幅抬高“原价”,再以原价打折的方式诱惑、欺诈顾客;有的把顾客吸引过来就翻脸不认人,拒不履行之前作出的价格承诺……这些价格违法、价格欺诈行为不但对同行构成不正当竞争,而且引发大量消费纠纷,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败坏了网络零售业的形象和声誉。

有鉴于此,中央和各地价格监管部门在“双11”到来之前,向电商和实体经营者发出提醒书、公告书,详细列举虚假优惠折扣、乱用欺诈性促销语、价格表示不真实准确、低价叫卖高价结算等多种价格违法行为,督促、引导企业严格遵守价格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价格违法、价格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行政提醒行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对那些企图在“双11”期间以价格欺诈大发横财的商家不啻当头棒喝,当能起到应有的警示和监督效果。

“双11”购物活动始于2009年,本是电商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很快以其新颖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狂欢意味的消费时点。在加快经济转型的当下,“双11”不但受到网友和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而且符合清除抑制消费的障碍,促进消费扩大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目标,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积极认可与支持。

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发展造就的“光棍节”,掀起了网络购物热潮,是消费增长的一大亮点,要以此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消费热点。从去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到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都体现了对电子商务经营者全力保障、悉心呵护的政策导向。相对应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部门也亟须大力加强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在“双11”这样的特定消费时点,更需要依法加强对网售商家的价格行为、销售行为的监督,为消费者正常消费和依法维权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价格监管部门就规范“双11”期间网络零售价格行为发布提醒、警示,这种履职行为来得很及时,但管理和监督不能止步于提醒、警示,而应当致力于严格监管执法,最好能在“双11”期间,抓几个胆大妄为顶风作案的“现行”和“典型”,以儆效尤。职能部门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巡查电商平台,寻找违规者的蛛丝马迹,或由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参与购物,从中发现商家价格违法的线索。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的“耳目”作用,认真对待并严格依法处理消费者的举报投诉,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监督员,让每一桩网络销售的价格都处在公众监督之下,最终让网售价格违法和价格欺诈无所遁形。

一进入11月,空气中“买买买”的亢奋气息愈加浓厚,一年一度的“双11”狂欢节即将拉开帷幕。根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2014年网购用户线上消费的78%是对传统线下消费的替代,超八成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满意。南都记者梳理50份网购纠纷裁判文书,“产品不符合标准”成为近四成剁手族与卖家对簿公堂的主因。(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从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到层出不穷的折扣信息,从商家的吐血推荐到平台的掐架开战,“双11”未至,电商大战已临。消费者如期等待,“双11”早已提前到来,浓烈的买卖氛围已然点燃了购买者的消费激情。当“双11”被赋予了厚重的低价和折扣意义,在质量可保的情况下,其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购买和消费的契机。这样看来,与其说“双11”成全了消费者购买欲和消费力,倒不如说是消费者的合力塑造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狂欢节。

一边是商家和平台的卖力宣传,一边是消费者的互动参与,“双11”的“七年”来得似乎并无“痒感”。一方面,诸如商家们抛洒的红包雨之类的促销吊动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融入“双11”俨然成为网购一族的规定动作,“双11”购物犹如过年添新衣般不可或缺。“双11”对网购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因为“双11”为网络销售天然的价格优势又添加了额外的营销筹码。网购比重在增加,相应地外出购物次数在减少,不管是购物习惯的改变抑或是消费场所的更迭,“双11”当属独特的推动力之一。

除却低价与折扣之外,“双11”的购物狂欢趴显然不乏跟风与盲目者。为了参与而网购者恐怕不在少数,抢了1元钱的商家红包恐怕要花出10元钱来消费。“双11”这个购物节来了,你过或不过它依旧在那里,只不过有的人主动过,有的人被动过。但是,一个购物节,准确地说是一个慢慢成长起来集合的网络购物日,仅仅靠低价促销来葆有活力恐非长久之策,虽说“双11”自诞生以来走过了7年的历程,但围绕着网络购物投诉却是有增无减。而从报道梳理的网购案件判决文书来看,其中四成官司缘由是“产品不符合标准”,这也是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消费者期待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商家希冀更宽大的利益空间,当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牺牲的恐怕只有商品的质量。换句话说,以牺牲商品质量带来的购物狂欢也只能是短命的狂欢。其实,商家或平台需要做的是在考究产品本身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销售量的最大化,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又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所谓质量为本质量立命绝非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想要葆有“双11”生命力的绵延,质量是值得保证的根本。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是好产品自能靠高质量吸引消费者。换一种想法,在保证酒味纯香的同时,如果还能置于巷口的有利位置,岂不是长久之策?如此看来,网络平台也好,“双11”契机也罢,这样的天时地利必须搭配上质量才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